|
【艺术简历】 王界山,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祖籍山东安丘。先后深造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七、八、九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六届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画导师工作室高级研修班导师,辽宁大学客座教授。曾多次担任全国和全军大型美术展览评审委员。作品《金秋无闲人》《天地之间》入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美术展览,并有作品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1995年12月7日,《王界山诗·文·画选集》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6年12月,荣获“第三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2007年,获“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同年,学术论文《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获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高峰论坛一等奖。 2009年8月至10月,历时3个月为中国航空博物馆创作完成巨幅山水画《长城万里映金辉》(1100cm×370cm)。 2016年11月9日,“山行——王界山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焦墨立骨 文心写意 ——王界山焦墨艺术的品牌建构与精神内核 文/肖二喜(中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在当代中国画坛,焦墨山水以其“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美学特质,成为检验画家笔墨功力与精神境界的试金石。王界山深耕此道十余年,以虔诚之心对话自然,以文心涵养笔墨,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坐标中,构建起独具辨识度的焦墨艺术品牌。其品牌内核既承载着黄宾虹、张仃以来的焦墨传统基因,又注入了当代军旅画家的精神气度与人文关怀,形成了“笔力扛鼎、意境澄明、文脉贯通”的鲜明特质,为中国焦墨山水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珍贵范式。
一、品牌根基:传统基因与自然滋养的双重积淀 艺术品牌的生命力始于对传统的深刻体认与对生活的真诚拥抱,王界山的焦墨艺术恰是在这两大基石上逐步成型。作为从齐鲁大地走出的画家,他自幼浸润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在军旅生涯中锤炼出刚健沉毅的精神品格,这种文化基因与生命体验共同构成其品牌的精神底色。在传统笔墨传承上,他深谙“书画同源”之道,数十年如一日临习隶、楷、行、草诸体,尤其将行草书的起承转合与抑扬顿挫融入焦墨线条,使笔下线条兼具“力透纸背”的质感与音乐般的律动之美。对“元四家”、董其昌、石谿等历代大师的意临研习,更让他掌握了传统山水的笔墨精髓,为焦墨创作筑牢了古典根基。
如果说传统是王界山艺术品牌的“文脉之源”,那么自然则是其品牌的“活力之泉”。他始终秉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以天地为课堂,在真山真水中完成艺术的淬炼。不同于许多画家对名山胜水的偏爱,王界山将目光投向燕赵长城、黄土高原与家乡青州的阡陌田垄,在这些质朴无华的自然景观中发掘素朴的诗意。他的焦墨作品几乎皆从写生中来,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山村小景、饱含沧桑的山石肌理,既是对自然物象的真实捕捉,更是对土地与农民的深情回望。这种“与山对话”的写生方式,让他得以“读懂”山石的结构与神韵,正如张志民所言,唯有读透山的分量与体积,才能下狠笔、用重墨,画出山的力量与精神。自然的滋养不仅赋予其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更使其焦墨艺术品牌获得了区别于传统文人画的现实温度。
二、品牌内核:焦墨语言的突破性建构 焦墨艺术以“黑墨团中天地宽”的审美要求构成高难度的表达挑战,王界山却在这种“险绝”的语言体系中开辟出新天地,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品牌语言。其核心突破在于将焦墨的“枯”与意境的“润”达成辩证统一。他通过笔法的丰富变化——中锋的稳健、侧锋的灵动、逆锋的苍劲,以及皴、擦、点、染的交替运用,使浓黑的焦墨产生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在浓重老辣中透出温润之气,实现“焦而不燥、浓而不滞”的美学境界。这种笔墨控制能力背后,是他对“墨分五色”传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即便不用水调墨,仍能在单一墨色中呈现出万千气象。
空间表现的突破性是王界山艺术品牌的另一鲜明标识。焦墨山水最忌层次模糊、空间扁平,而他却能通过精准的笔墨交代,构建起通透有序的空间秩序。从近景的山石肌理到中景的林木交错,再到远景的云雾留白,他以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笔触的疏密形成自然过渡,使画面在苍茫凝重中不失空灵清新。这种空间处理既遵循“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的传统准则,又融入了西画素描的结构意识,将中国式的“心记默识”与西方式的“具象观察”有机融合,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当他将这种空间语言运用于西方山水的表现时,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对话——以东方笔墨诠释西方景致,在异域风光中注入东方审美境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艺术载体。
精神内涵的独特性为其品牌注入了灵魂深度。作为军旅画家,王界山的焦墨山水始终涌动着家国情怀,那些雄健的山石、绵延的长城,既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当代军人气概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这种精神表达绝非概念化的口号,而是通过“静”的意境得以升华。徐悲鸿曾言“静是判断一切中国画的关键”,王界山深谙此道,其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澄明静穆之气,即便刻画山石的刚硬质感,也能在笔墨交织中透出平和从容的心境。这种“于静中见力”的精神特质,使他的焦墨艺术既具雄健风骨,又含人文温情,形成了“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
三、品牌支撑:诗书画一体的学养体系 艺术品牌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综合学养,王界山的焦墨艺术之所以能超越技法层面,正因其构建了“诗书画一体”的完整学养体系。他不仅是画家,更是诗人与散文家,出版的《王界山诗·文·画选集》等专著,见证了其“以文养画、以画载文”的艺术追求。在他的创作中,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情思并非外在附加,而是深度融入笔墨肌理——画面的留白处仿佛蕴含未写之诗,线条的转折中似有文思的流动,这种“画中有文”的特质,让其焦墨山水摆脱了纯粹的技法展示,成为承载文化意蕴的精神载体。
教育实践与学术思考则为其艺术品牌注入了持续生长的动力。作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导师,王界山始终坚持“以教促创、以创助学”,带领学生长期在山林间写生,将自己“回归自然、法由心生”的创作主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这种“天地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大批年轻画家,更让他在与自然和后辈的对话中不断深化对艺术的认知。他对“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写生与造境”等命题的持续思辨,更使其创作始终保持学术清醒,既不陷入传统的窠臼,也不盲从当代的形式主义,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点。
四、品牌影响力:学术价值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实现 王界山焦墨艺术品牌的影响力,既体现在学术领域的广泛认可,也彰显于文化传播的深远成效。在学术层面,他被业界视为继黄宾虹、张仃之后焦墨山水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其作品因“深化山石结构表现、拓展焦墨意境维度”的突破性贡献,多次入选全国美展等顶级展览。尚辉、张志民等业界名家对其“笔意丰富、境界高远”的评价,更印证了其艺术品牌在学术谱系中的重要位置。这种学术认可不仅源于技法创新,更因其作品回应了时代对“传统文脉现代转化”的需求,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在文化传播与社会贡献层面,王界山的艺术品牌实现了多重价值转化。更重要的是,他以“闹中取静、潜心治学”的创作态度,在浮躁的时代语境中树立了艺术家的典范,其“师法自然、文心铸魂”的艺术理念,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作者回归艺术本真。
五、结语: 从品牌建构的视角审视,王界山的焦墨艺术早已超越个体创作的范畴,成为一个兼具传统根基、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的艺术符号。他以焦墨为骨,撑起传统笔墨的现代脊梁;以文心为魂,赋予自然山水人文温度;以实践为径,打通传统与当代的沟通脉络。这种“立骨见魂、守正创新”的艺术品牌特质,使其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正如艺术发展的永恒命题,王界山的焦墨探索仍在继续,而其艺术品牌所蕴含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必将为中国山水画的未来发展提供持久的启示与力量。
总而言之,王界山的艺术品牌,是焦墨笔墨淬炼出的风骨,是山水意象承载的情怀,是哲学思想浸润的灵魂。从技术层面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到精神层面的“天人合一、澄怀味象”,再到传播层面的“学术与传播并重”,他构建起一个层次丰富、内涵深厚、影响广泛的艺术品牌体系,不仅彰显了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以实践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与传播的持续拓展,王界山的艺术品牌必将在中国画史的长河中留下更苍劲的印记,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复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启示。 作者简介:肖二喜,曾用名萧二喜,字祥念,号艺品堂主人。资深媒体人和书画经纪人。历任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杂文报社长,现为中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品牌网总编辑、燕南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企业家联谊会副秘书长。2022年被中国品牌节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品牌专家,擅长艺术品牌化(为艺术家打造品牌)和品牌艺术化(将企业品牌进行艺术化升级)!欢迎各界朋友来中国书画院做客。
|

手机版

《肇庆山水与人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