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简历】 邵璞,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9-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5年-1997年日本金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业余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40余年。先后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2014“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名家邀请展,《中国梦,太行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中国美协艺委会主办的“中道自然”——北戴河首届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等展览,《至璞之境王界山、邵璞中国画作品展》, 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廊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承办“苍茫大地-邵璞焦墨艺术展”等展览。 主要著作有: 《邵璞焦墨艺术》、《邵璞诗选》、《至璞之境——李翔、王界山、邵璞中国画选集》、《至璞之境——王界山、邵璞中国画选集》。 主要美术作品收录于: 《中国梦,太行魂——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可染艺术——文脉传薪百年荣耀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集》等画集。 主要诗歌作品收录于《朦胧诗选》。
后排左起:张永红、刘文杰、李耀林、陆彩荣、宋鸿钧、张鹏、邵亚川、王界山。前排左起:邵璞、付顺义、徐里、胡占凡、王离湘、孙映。
从“苍茫大地·邵璞焦墨艺术展”,看焦墨艺术对中国画传统继承与创新 吴长江: 长期以来坚持潜心研究,邵璞深入自然和传统,刻苦徜徉在焦墨艺术的探索中,以诗入焦墨艺术,以书入焦墨艺术,以心入焦墨艺术,孜孜继承传统中国画精神和精品,逐渐形成了显著的中国画个人艺术风格。对焦墨艺术有了自己新的探索和成绩。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苍茫大地—-邵璞焦墨艺术展”,把邵璞几十年焦墨创作做了比较全面、深度、多视角集中展出,对了解邵璞焦墨艺术,对中国画焦墨艺术发展,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徐里: 焦墨画不好就容易画死、画堵、画闷,但是邵璞的作品,尽管用足了黑,但是很透、很亮、很光,跟黄宾虹先生所追求的那种笔墨、那种重墨,实际上是相通的,只是黄宾虹是用短线条画,画得多变。邵璞完全靠把握,这非常不容易。另外在技术技巧上,邵璞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画的这些山水画面不大,气魄却非常之大,感觉到气势、气魄、重量以及冲击力都是非常大的。首先是他的胸襟,体现在画面的构图构成上所要表达的心境跟境界,还有就是他的审美追求,宋画的气势、汉唐的雄浑博大,都能够在他的画面当中冲击出来。他的画让人感觉到很新,很现代,他用的手法不是我们传统的线条,他甚至用了大家不敢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排笔的手法,因为那个东西一画下去很平面,变化很少,很难,但是恰恰在邵璞的用法之下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变化很丰富、非常生动,所以整个画面非常的透亮,他把这种黑白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当中的留白等处理得非常好。因为他是个诗人,所以他在这些宏大的叙事当中,这些作品当中,整个画面很有诗意,这是最难的。这就是文化带给画家、带给作品的一种不一样的特殊性。画面如果有诗性、有诗意、有审美、有境界,那就是一个高级的画,让观者能够感受到很多很美的东西,以及人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感悟在画面当中的一种升华。 所以这些作品看了以后,令人耳目一新,宏大、古朴、厚重,虽然感觉是写实,但是用笔的气象,完全是画面的意向表现,使中国画的审美要素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加上其中的文学诗性,构成了画面的格调跟品格。所有的绘画、所有的人生、所有艺术所追求的辩证法则,实际上都在画面当中,邵璞都能很好地把这些元素通过画面给体现出来。
邵璞于福鼎国号800米高山茶园写生 王界山: 邵璞的焦墨绘画创作的基本程式,是属于写意山水所独具的邵氏艺术语言体系。当邵璞放怀于笔墨之间的倾泻之时,是一种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它不会拘泥于传统的某家某派或某一地域景致的如实描摹,而是象由心生、境由心生。有时胸有成竹,有时随墨生发,一任笔墨随机变化,因时而变,及时地拓展延伸画面效果,无拘无束,往往会获得意外收获,丰富而精彩。邵璞在施笔运墨过程中,能够将黑白灰色调交织,使之自然过渡,不露刻意。其笔墨的韵律势如云海波涛之浩荡,在一种类似宏阔的交响曲中,令人读后振奋激荡,大有“山奔海立,沙起雷行”的磅礴场景。区别于古人和今人,匠心独运,风范迥异。法无定法为大法。将心象图式的各种线条,百川归大海,有容乃大,融汇为一组组排面,在率性中自然有序地形成块面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目睹后产生对这种契合天地精神的追求和向往。引人入胜的象外之象,乃是澄怀见物理。对于一种绘画中的“高级灰”所形成的高格调,邵璞把握得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是属于邵氏绘画中的块面取胜,甚至他能将多层灰调块面相互咬合衔接,有机统一,卓尔超群。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邵璞旷日持久地壮游天下山水,由目及山水到心悟山水的升华之后,凝聚天地日月之精华,放笔直取最核心的山水精神且将自己所特有的诗情画意注入于笔墨之中,使之诗画同频共振,如沐春风之浩荡,神彩飞扬。对于生活的无穷渴望和对大自然的真情热爱,尽在笔端淋滴尽致地显现。画为心迹、言为心声。真正成功的艺术家离不开人格的铸造与灵魂的提升。邵璞做人正直善良,作画非匠人所为,是真正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亦有儒释道文化互融之精神。而在画中体现的大璞之美是源于自身的外柔内刚之性格与卓尔不凡的风骨。文学为邵璞的绘画平添了取之不尽的活力,因此,他的画别开新面、成就斐然。邵璞先生无愧于二十一世纪的焦墨艺术大家,值得我们珍惜和尊重。 高洪波: 我曾用一句诗表达了我对邵璞焦墨画的认可度:“擅操焦墨雕山骨,犹喜彩笔塑雄关”。焦墨是中国画中独特的一种绘画技法,比较苍茫、有力度,以张仃先生为主,而邵璞又有了自己的发现和创意。 在中国画里面,黑白一直是一种矛盾的组合体。但是,黑墨里边却能分出五种颜色,是因为在白纸上一种特殊的感悟、发现,才能把这种五色通过纯黑表达出来,邵璞在这点做得非常好,他的山水,还有松、云、远山等等,都非常有气魄。 中国美术史中善于画焦墨的画家不多,邵璞在这个小小的艺术园地上勤奋地耕作,画出大幅大幅的具有邵璞特色的焦墨山水。
邵璞于刘凌仓郭慕𤋮艺术馆作,张永红题书 郭运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绘画源远流长,但焦墨却属于国画技艺的一个新类别。邵璞知难而进,知不可为而有意为之,此乃诗人的天性使然。 焦墨的枯笔淡墨与诗歌写作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是一致的,惜墨如金、简洁洗练,是中国诗歌与绘画抒怀达性所共有的文化符号;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含蓄蕴藉的审美理念;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既是诗画艺术以一粒尘埃窥宇宙全貌的魔术般创作手段,也是成功商人以最小代价博取最大效益,让利润最大化的拿手好戏。 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回心灵宁静。从邵璞的作品中能清晰地读出“静幽”二字,所谓“静”是指画中呈现的恬淡、静谧与沉静,所谓“幽”是指画中表露出的内敛、清幽与淡雅。邵璞把诗人观察世界、吟咏自我的方式用于绘画,在物我两忘的心境中抒写画中的无我之境。画面中看不到商场犹如战场的激越,看不到人世间恶俗的狰狞与浮躁,甚至也不再是简单的诗和远方,而是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式的闲适与自得。从喧嚣的尘世中跳出来,静观默思、信笔写意,个中没有丝毫挣扎的痛苦,没有任何张扬的得志,有的却是沉静笔墨洇染中的自然与自我回归,是渊深朴茂、诗画交融中的清腴淡远。他在宣纸与笔墨的对话交汇中让躁动的灵魂找到栖息的港湾,给予诗意的寄托。观摩他的画作,仿佛让人置身于清新秀雅、宁静澄明的山林,远离了都市喧嚣与嘈杂,在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中获取寄情山水的林泉之乐;总能让人寻觅到童年岁月曾经的青山绿水记忆和不绝如缕的淡淡乡愁,瞬间进入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佛系状态。这既是经历几十年飘泊奋斗按下暂停键之后的舒展喘息,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心态写照,更是艺术对快节奏、强压力生活状态下普遍化心灵迷失的某种救赎。 在固本之外尝试出新。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样式,焦墨山水当然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只不过它的传承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减法。邵璞的焦墨以简单的墨点、线条和洗练的笔触勾勒自然山水,他不再有张仃先生笔下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压抑,只是单纯地在“畅神”与“澄怀”中,追求自我的“天人无际”。他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状物抒怀,但也偶尔加些焦点透视,用深浅不同的墨迹点染出山石、树木、水流的结构状态和明暗关系,但并不改变整个画面静水流深的静态格局。邵璞尝试为焦墨山水“随类赋彩”,但他画作的设色却不受客观因素限制,总是以虚代实、以色貌色,目的在于自由自在地放飞心灵、表达意念,敷色仅仅起着衬托情绪变化和辅助气氛渲染的作用。另外,邵璞画作通常以左笔题款,且题款不题名,画中不见“泰山胜景”、“花开宝贵”、“旭日东升”之类的常见名谓;他是诗人,但不给自己的画作配诗,而是题写名言警句,诸如,“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通而不流 猛而不暴”、“盘山石壁云难度 古木苍藤不计年”之类,让画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古人有“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之说。 邵璞先生的绘画是诗意山水,是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如何将诗性通过笔墨展现在画面上,是特别难的一件事。而邵璞通过枯笔渴墨,通过自己的笔墨技法,将苍茫厚重、古朴禅意的境界完美呈现。
尚辉: 邵璞的焦墨更多来自心象图式总是将线融排为面,探索了焦墨笔线有序排列形成块面的可能性。因而,邵璞的焦墨山水画以灰调的块面取胜,多层灰调块面相互衔接咬合,织构出其画面辽阔宏大的中、远景气象,他甚至极为珍惜画面浓墨的使用,乃至整个画面均以灰调呈现。这种灰调形成了他对淡墨铺染中、远景画法的挑战。应当说,这种灰调中、远景虽貌似淡墨晕染,但这些灰调块面的形成均以焦墨枯笔的排笔构成,其枯其焦所形成的枯淡与高远均非淡墨晕染所能及。这正像清初“四王”山水的笔墨境界,其枯淡枯润都绝去用水较多的淡墨晕染。这里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用笔的非凡价值,也即,只有深厚的腕力笔功,才能真正形成枯膏简远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邵璞虽没有表面地承袭“四王”笔墨衣钵,却远接其枯膏的精神。这正是邵璞将焦墨引向中国画笔墨境界的深刻之处,从而也将焦墨的画理与传统笔墨进行深入的对接。 作为一位诗人,邵璞的焦墨山水也展现了更加丰盈的激情与浪漫。这使他和上述相对画得较实的焦墨山水画拉开了距离。《冬眠春醒》《踏春一时》《白云不放红尘入》和《春泊秋岭间》等,所画春景皆不是某处山景的描绘,而是心中春之意象的呈现。也因此,枯笔焦墨的序列铺排都不是一种技巧的展示,而是内心情感的外溢、内在精神的彰显,仿佛那些焦墨枯笔的连接之间始终流涌着一种豪情。从这个角度讲,他的焦墨创作已将焦墨艺术推向情感表达的承载物,而不是就焦墨谈焦墨的语言苑囿。邵璞的焦墨山水无疑打开了焦墨艺术更广阔的天地,而这种开局更深刻地连接了中国文人画博大精深的传统笔墨体系。
胡占凡: 邵璞的作品区别于他人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他的画面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无论是构图、笔法还是表现方式,都蕴含着浓厚的诗情与审美,这得益于邵璞多年来的文学艺术功底,得益于他的文化素养。 这些作品,无论是从他题款的诗作还是画作,都能看出邵璞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感觉是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传承意识、创新意识。 焦墨画是中国画种里相对冷门儿的一个类别,作为一个画家,能够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这种冷门绝技上,非常难能可贵。所以我觉得,这种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应当受到尊重,这样美好的艺术作品,应当在社会上更加广泛地传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黄丹麾: 邵璞的焦墨山水画就是将海德格尔、儒家、道家与禅宗关于大地的哲学理念有机集合,以笔墨审美图式,体现出艺术家对苍茫大地的哲学反思。南宋邓椿在《画继》中曾说过:“画者,文之极也。”极好地诠释了文与画的关系。文人画起源于魏晋,发轫于宋代,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的重要部分,出现了很多鉴赏家和画家。邵璞作为诗人,具有雄厚的文人修养,其作品体现出诗心与画韵的结合。以诗入画、以书入笔、以文入画。 邵璞先生的焦墨淡雅、朴拙、简括、苍茫、华滋、润泽,体现出“境生象外”“大道至简”“大美无言”的艺术境界。邵璞的山水画无论构图、笔墨,还是设色、意境都是务求简洁、力避繁杂。他的作品可谓“笔简墨精”,作者不是对审美物象进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抓住最能表现对象本质的典型形貌特征,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艺术效果,艺术家的这种概括能力和锤炼本领,使他的“笔”与“墨”能够“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在有限的语言中揭示出无限的心象。 邵璞将中国山水画的浓重、浓淡相间、浅淡与西式素描中的黑白灰有机合璧,其作品具有崖刻般的力量感和纪念碑式的雄强感,短笔皴擦与西画的笔触、肌理具有相通之处,这种简括苍劲又和黑白版画具有异曲同工之感,他的皴法既有横向散扫,也有纵向积染,纵横交错之间凸现天地苍茫之貌,我们可将此种皴法姑且称之为网格化皴法。他的焦墨画不是黄宾虹等人追求的浑厚华滋,而是朴拙苍茫,这种大道至简之美既不同于古人,也有别于当代艺术家,属于他个人的艺术符号。
李耀林: 邵璞焦墨山水突出的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作为焦墨山水的极简之美。大家都知道,焦墨是不用水分,不用淡墨,也不用颜色的。焦墨作为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语言,它到达了一种极致,这个时候就要求画家有更扎实更深入的研究。邵璞先生的焦墨画逸笔草草,简约凝练,大道至简,是一种极简的朴素之美。第二个是他的焦墨艺术里面有一种由极简所产生的中国画艺术的极高格调之美。中国绘画艺术讲求格调、文气,这个格调不是怎样画,而是画家在艺术领域的境界和气质风格。在我们欣赏画作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他那种高的品味、纯粹的美的追求与理想,通过焦墨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还有一个就是自由奔放浪漫之美。我们过去一般认为焦墨是一种比较严谨的造型艺术,是中国画更深入的刻画,而今天看到的在最近这个阶段邵璞先生用焦墨画出了激昂激荡之情,非常自由浪漫,用焦墨这样一个艺术语言,达到如此境界,说明艺术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能够控制住中国这个小小的毛笔,和这样一个单色的干的焦墨,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表达之丰富,表现之深入,境界之阔大之豪迈之美,达到了这样一种自由奔放的境界,这个在中国山水画或中国画创作里面,是极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以上这三美形成了邵璞这次展览的突出的艺术特征,也是他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研究创作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看了邵璞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在焦墨探索、创作、研究将近40年的历程里面做了大量、深入、真诚的工作。我感受到邵璞先生回答了中国画发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面对当今商业化的社会,作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净化自己的心灵,保持艺术的纯粹性。邵璞通过艺术创作,闪耀的文化和艺术的光辉,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分析一个作品,无论他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方法,最终传递的是艺术家对时代、社会、文化、艺术及价值观的综合看法及呈现。邵璞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博大、高远,这样高级的情怀,其实都综合来源于他深厚的正能量积蓄。第二是他艺术的表现。邵璞的焦墨绘画是在险途中收获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当一个人收缩到一个极点的时候,他就会展现一片你难以体会的高明,是一种光辉,一种新的、大的空间。邵璞先生通过焦墨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同时他在里面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展开了中国画表达的前所未有的空间。同时,我们看他的作品非常现代,看似是中国传统的笔墨,并非如此。邵璞先生的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做到了笔随心动、笔随意动,是非常不容易的。 苍茫大地-邵璞焦墨艺术展展现了他将近40年的努力,达到一种境界,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回答了这个时代中国画应该怎样去发展的学术问题。
郭兴华: 焦墨,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古老的技法,以线以墨为主,但是当我们从传统中走来,又在邵璞的作品中看到了中西方的融合,发现有些作品里竟有类似于梵高笔触的律动,是一种自我的完全释放。 知白守黑。“知白守黑”,从《易经》的思想来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黑白之间就足以说明一切,五色使人目盲。通过邵璞老师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留白很讲究,看似随意又是精心设计,这是一种境界。 大道至简。邵璞先生的焦墨省略了更多琐碎的语言,这可能与他诗人的经历或情怀有直接的关系。写一首诗需要将语句高度概括凝练,这种方式在他的焦墨语言里头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焦墨也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 自然参悟。我觉得这点与邵璞先生的人品与追求有直接关系。首先,他绘画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求探索焦墨。第二,没有哗众取宠的迹象,不以取悦或吸引关注为目的。在他的这种追求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纯粹,不要求市场,也不要求掌声,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是自我的一种参悟。
邵亚川: 邵璞不光是画家,还是诗人,因此,他看问题的角度可能跟我们不太一样。我是画油画的,油画的色彩特别丰富,印象派的颜色更是浪漫,但如果让我们用一个颜色画就太难了。反观邵璞的焦墨画,虽然墨色单一,却能让人联想到山川云雾,他用笔简练、纯粹,寥寥数笔,用皴擦的墨块堆砌,黑白之间,能感觉到画面内容非常丰富,这是西画做不到的。 伏羲的太极八卦图,由一黑一白形成,一个像白天,一个像黑夜,后来,古人以哲学的思想方法抽象出“阴阳”的概念。可见,黑白的颜色,乃乾坤初定之色,是中国最经典的色彩,富含了智慧,是大千世界的起点。白,为虚;黑,为实。对于中国人来说,黑白两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多的是彰显黑白色彩背后,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计白当黑,大道至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能体会到单一墨色纯粹的力量,我们画油画有时候也会根据画面的意境或者主题的意义,去单纯地选择一个颜色或尽可能地追求简练,把情绪都压缩到某些色调里,追求写意性,从这个层面讲都是共通的。所以我觉得绘画中,无论是国画中的焦墨、水墨,抑或是西画里的油彩,大家追求以画传情以及对美的向往都是一致的。我认为,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恰是邵璞的高明之处。由此,邵璞的画,诗意浓厚,透彻、纯粹,富有哲理,更有想象力。
张鹏: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国画中一直探讨的命题。我们从古人的画论体系或者在中国画自身的逻辑体系里面发现,如果回归到本体语言和材料方面,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逻辑,就是把材料和美术史的问题进行衔接的时候,就会产生对语言本身或者对材料的关注,并把它作为梳理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我们把焦墨变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提到程邃,其实程邃之前还有画家非常痴迷于焦墨。当然,我们今天讲的焦墨跟古人的定义在画史上还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一种材料或者一种语言来梳理画史,本身就有无限开发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这是邵璞先生的作品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其次,回归到邵璞文学语言和绘画语言的一种转换,其实这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语言之间的转换有很多微妙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傅抱石画的诗意画,其实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化,如何把诗境的语言转化成画面,所以邵璞先生作为一个诗人,他以焦墨的形式,以山水为题材,来完成一个诗境与画境之间的转化,本身也为中国画开拓了很多的空间。诗人出身又有丰富人生经验的邵璞,选择焦墨这种题材来关注当今中国人心中的山水建构,对于我们这些研究领域以及中国画的年轻画家,有很多启示意义。
柳妍: 邵璞的笔墨跟他的文学修养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文学是母本,艺术起源于文学。邵璞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他的焦墨画中都有体现。邵璞老师的画作很有诗性,我觉得他的画也是在写作,他没有丢失诗人的本份,还在用他的笔和墨写他的诗,在写他心中永远的诗。他的文学修养很高,我想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会更长更远…… 张永红: 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主要做20世纪以来的传统中国画,邵璞老师的作品看似跟传统没有关系,但我感觉他的画里,中国传统的味道很浓厚,包括他的笔墨、用色以及黑白灰的运作等等。“苍茫大地-邵璞焦墨艺术展”运作了近半年时间,前后经过了三年,包括布展、灯光,以及从他的诗文中汲取经典的诗句,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种感受呈现给大家。邵老师不仅是一个画家,他的诗更有哲理性,他能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情怀融入在他的画里诗里,令人耳目一新。 此次画展展出作品近60余幅,包含从邵老师年轻到现在的各个阶段,充分表现了他在各个时期对中国传统画的理解。他的作品看似不像,但又能在笔墨的峰峦中找到焦点,这是我非常佩服的,我们能感受到他画中有画、笔中有笔,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传统画收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次,邵老师的人品艺品也是令我非常佩服的,促成这次展览,也是希望能给我们固安的文化带来新的气象。
曾陆红: 邵璞的焦墨画长卷是全景式构图,类似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及张大千《长江万里图》的气势之磅礴,从这种大场景、大构图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邵璞的焦墨画,用笔恣肆而灵动,似随性而发;用墨蕴意高古,线条刚健遒劲,点染皴擦交相辉映,画面简洁、空灵却内涵丰厚,笔墨意趣得以充分地彰显。邵璞善用枯笔,画面多呈灰色调。焦墨的核心是枯,枯里有墨的五色,枯里有墨的质感,枯里有力透纸背,枯中的笔千变万化。邵璞让笔墨蕴含的焦墨表现力得以显现,让书法之美得以在中国画里有序有形有声有色地焕发!虽“干裂秋风”却有“润含春雨”的效果,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韵律感、节奏感和自己独到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邵璞的画、乍眼一看,似乎是“逸笔草草”,近看远观,画面效果却各不相同。邵璞先生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毛笔,却有油画大排笔挥洒的激情。通过他的这种笔墨的挥洒,我们仿佛看到了类似傅抱石的《抱石皴》那种手法和效果。邵璞所表现的自然山川丘壑,有一种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但是它们充满着自然内在勃勃的生命力。诗风浩荡,苍茫壮观。故画展取名为苍茫大地。邵璞的焦墨画是一种通过笔墨彰显主体精神的“意象性山水”,正如画家本人所说“焦墨山水是一种写作式的中国山水画,画的是山水,同时是心境。”邵璞表现的山、石、树、木及云等自然形态,具有个人绘画符号的特性,呈现出“象外之象”的抽象效果。也许“山不像山,其山自在;水不像水,其水自流。千山万水,画理尽在其中”。本次展览,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邵璞先生作为一个诗人画家的“文人精神”以及诗情、诗意对笔墨的内在影响力和相互关系。邵璞的绘画丰富了焦墨有史以来的表现样式、技巧和面貌!这个展览既是邵璞焦墨探索一个精致的总结,若能推动当代中国焦墨艺术发展,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宋鸿钧: 邵先生多年以来一直坚定选择以焦墨绘画语言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同时我也感受到他对中国画尤其是焦墨艺术的深度研究和达到的学术高度是令人敬仰和钦佩的。他以独特的笔墨在黑白灰天地间构建了一幅幅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视觉图式,其苍茫气象、审美形式和精神向度及语言技术都呈现出这时代作为一个杰出艺术家所怀有的品格特征。笃定思想的独立、艺术精神的自由、内心力量的强大、不去随波逐流、尊重自我、勇于弃中心化,敬畏经典、具有超然的意识、真实的情感、朴素的理想等等这些可贵的品性都在邵先生自身文化系统及人生内核中蓄积生长。他不断反思提问自己的艺术问题,再去不停地探索实践并诚恳回答自己,这在当下美术生态环境中是难得的一方旗帜。从他八岁的绘画作品和少年时期的自画像不难看出他的艺术天性,再从八十年代的著名诗作和杰出青年诗人的学界影响,尤其是他的坚实文学修纬和诗人的精神情怀,给今天成为中国画焦墨艺术的大家养成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石。邵先生从早期一个怀着乡愁的学子,用黑白墨色载着情思与浪漫在天地间吟唱,到后期大胆在黑白空间赋予银色灰墨的线面结构,更加蕴含了形而上的意味形式,技法表现上更加轻松自然,奔放处阔笔写意,精微处妙笔绝伦,焦而不灼不油腻,美而不俗不媚气,术有法度、形有韵味、用笔有节奏、书写有格律,形体有结构、赋色有秩序,不论气象还是物像都以更高的审美特质和诗性语汇来表达一个对焦墨绘画艺术虔诚的孤独者、既优雅又壮丽的内心情感。我想这或许正是邵璞先生其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艺术境界。我坚信作为中国焦墨艺术领军人物之一的邵璞先生,在艺术的未来世界中必将成为一颗璀璨明珠,在焦墨艺术的浩渺天空中光芒闪烁、在苍茫大地上熠熠生辉!向邵璞先生致敬!
张鹏: 山与水,因其外在形貌与“道”契合,一直以来深得国人偏爱,成为美学创作的经典双翼。“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说品察一草一木可识自然之味,那么转摹一水一山更可见仁者之智。挚友邵璞便是如此一位“寄情于山”“钟情于水”的诗画痴者:他游身于弱水三千之繁盛,却独宠焦墨山水此一瓢;他对焦墨山水的专情与专攻,使其笔下的山水本体具有了凛然不趋的傲骨与美质,造诣独上高楼。 诗画本一律。挚友邵璞多年与诗为伴,此种入骨诗意不仅悄然潜入胸中山水,润物无声;更直接造就了“诗性转摹、逸笔入画”的“邵璞式山水”。如果说,邵璞诗词以字句为砖石,呈现了细入毫发的胸中丘壑;那么,邵璞焦墨则以山水为机枢,形成了直达心门的万钧之力,携观者共游诗画仙境、徜徉快意山水。纵观其画,砥笔和墨皆遒劲而磊落,恣意疾驰间,笔法之“洗练”将画中诗意迅速激发,扑面而至。一皴一点,尽展山水云气,四时不同;一勾一斫,道破山水秀媚,八面玲珑。我们惊奇的发现,在挚友邵璞所营造的美学素壁之上,看似寂然的“无声画”实为“有声诗”,看似嶙峋的“枯山水”实为“自在天”,何等绝妙! 焦墨,因剥离了色彩修饰与水分调和,是名副其实的“尚简”之艺术。在艺术表现争奇斗艳的今天,挚友邵璞随心而行,坚守焦墨山水作为治学之本,立志险途行万里。“邵璞式焦墨山水”以素墨枯滞勾勒山壑深浅,使咫尺之图涵括千里之景,令时空悠远而辽阔,似乎为我们带来了彼岸涯壁嘹亮而亲切的回响,满载对生命不朽的关切。愿中国焦墨巨匠邵璞先生继续领航中国文艺创作新天地!愿挚友邵璞先生在中国焦墨的艺海征程中再创辉煌!
老海: 邵璞老师的绘画中有传统,有时代,还有自己的个性,这源于邵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及人生阅历等各方面的沉淀。他的画,体现出一种禅意,让人气定神闲,忘却俗尘。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焦墨,即墨不掺水,最浓稠的状态。用它来表现黑白,特别是黑白之间的过渡灰如何能更好地融于画面是特别难掌控的一个问题。而在邵老师的焦墨作品中,我们可见大量的中度灰构成,在平面的架构下,排刷似地形成高山、悬崖,用适量的重墨进行植被的渲染和点缀。他还甚至在多幅作品中回归绘画传统,大胆地将丘壑、洪谷用纯净的留白来表现,不掺杂一点过渡,却能在大片的灰调下不显突兀,备显清新疏朗。 邵璞先生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产生了一种构成和形式感的新的表现方式,值得研究与推广。 卢晓波: 每次看邵璞老师的作品都会令我产生新的认知与感受,他的画面中有很多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图示感,就是图像的构成,还有他用笔的新颖,我觉得比我之前看到的他的作品更加潇洒,更加自如,就像他的性格和人品一样,所以说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邵璞老师笔墨的运用非常有深度。笔墨会因人而异,或者说因物而异,因为不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墨色和本身质地的那种感觉。由于人的主观性和审美性不同,导致大家对笔墨的感知和理解也会存在差异性。作为中国画家来说的,笔和墨本身是一种工具,但是邵璞老师把它们上升到了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关照自然并与之对话,可以说邵璞老师是国画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他作品的意境非常深远,从他的画面中能够感受到从对自然客观物象的领悟和感受,到人与天地的自然交融。他笔下的那些高山、大川、江河、湖泊,我感觉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像我家乡的感觉,所以说这是邵老师作品给人的一种共鸣,对我触动很深。 通过邵老师的这个作品展,我觉得他在焦墨艺术领域探索和尝试得特别成功,也让我认识到了国画未来发展有无限空间。
邵璞水墨作品(1992作) 杨灿伟: 邵璞的焦墨很亮,焦墨的亮应该是最大的难点,但又是最核心最基础的;如果画焦墨画不亮的话,那基本上就没法再去谈构建其他的东西,包括形式语言。 焦墨,很容易涩、很容易滞,还有闷和堵。黄宾虹之前曾经画过一些,但为什么没有继续画下去呢,可能还是跟难度有关吧。张仃先生五十年代初期在荣宝斋看到黄宾虹的一些侧页小开,大部分还没有落签章呢,自此却喜欢上了焦墨。从张仃再到今天的邵璞,它有一种继承的线索。邵璞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转型成为一个画家;他用诗人的自由浪漫情怀绘画,所以才能这么大胆、这么有雄心与气魄。我们才会从偶然中看到,他跟前辈的焦墨能发生一些呼应。 实际上,邵璞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学底蕴或者非科班出身,他的东西甚至比张仃先生画得还要更加生动一些。张仃早期的焦墨在当时画坛成了很多人的一个诟病,都认为他画得有点像炭笔一样,有点像用毛笔去画素描,其实就是不够生动。因为张仃喜欢画得很满,留白的东西不多,甚至有很多名面的东西,比如山的一个背向,他会习惯的去穿插,笔法顺着一个方向排线,有点像受了西方素描影响一样,或者又成为一种比较自然的对景写生。不管是焦墨还是其他,我们说写生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只沦为仅仅是对景写生,因为它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的创造、创新,怎样去概括和提炼,而概括与提炼恰恰是一个艺术家对景写生和体现绘画功底的关键所在。邵璞先生在这一块就做得挺好,做得很生动。 陆彩荣: 邵璞先生的绘画是诗意山水,是文人画的新时代实践者。如何将诗性通过笔墨展现在画面上,是特别难的一件事。而邵璞通过枯笔渴墨,通过自己的笔墨技法,将苍茫厚重、古朴禅意的境界完美呈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邵璞的绘画气势非常宏大,同时苍茫壮观之境溢于画面,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邵璞的画,就是“枯墨逢春”。他是用诗人的情怀,把激情、才情、诗意自然融汇于笔墨,并用诗情画意的境界巧妙表达,尽显宏大意境。 |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