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 区域 天下 访谈 文化 科技 图片 视频 城事 手机版
综合

基于“趣·动·融”模式的小学特色主题班会课创新与实践研究

来源:源汇区柳江路小学 作者:赵甜延 许斐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9
摘要: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柳江路小学 赵甜延 许斐 摘要: 本文聚焦小学主题班会课育人效能提升,构建以趣动融为核心的创新模式。通过需求捕捉、主题共创、情境设计、沉浸体验、多元评价、长效延伸六步实施流程,将趣味性、实践性与融合性贯穿班会课全过程。依托书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柳江路小学 赵甜延 许斐

摘要:

本文聚焦小学主题班会课育人效能提升,构建以“趣·动·融”为核心的创新模式。通过需求捕捉、主题共创、情境设计、沉浸体验、多元评价、长效延伸六步实施流程,将趣味性、实践性与融合性贯穿班会课全过程。依托“书包整理大作战”“情绪小怪兽剧场”“时间管理拍卖会”等典型课例,在低、中、高年级分层实践验证。研究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达65%,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为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主题班会课;“趣·动·融”模式;学生需求;德育创新

正文:
一、问题提出:班会课改革的迫切需求

当前小学班会课面临三重困境:“需求识别失效”,传统班会课常以教师预设主题为主,忽视学生真实生活需求。实验校调研显示,78%的班会课主题与学生实际关注问题存在偏差,导致教育内容“悬浮化”;“体验浅表化”,过度依赖讲授式教学,缺乏情境创设与实践活动。课堂观察发现,传统班会课学生主动参与时长不足20%,难以形成深度情感共鸣;“延伸断裂”,评价方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导致班会课育人价值难以长效化。调研中极少学校建立班会课成果跟踪机制,教育效果难以渗透到日常生活。而“趣·动·融”模式以儿童立场重构班会生态,实现需求精准对接与素养深度培育。

二、“趣·动·融”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三维内涵解析
为解决传统班会课脱离童心、体验浅表、效果难续的困境,我们构建了“趣·动·融”三维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精准对接儿童成长的真实节拍。

“趣”的维度,就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方式听需求。我们抛弃了枯燥的问卷,设置了像童话里一样的“魔法信箱”和色彩斑斓的“心情云朵墙”。孩子们可以悄悄投递烦恼(比如“文具总玩失踪”),或者贴上代表当天心情的云朵贴纸(比如愤怒的“红云”)。这样,班会主题就不再是老师“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真正从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和生活实感中“长”出来的。

“动”的维度,强调不是坐着听道理,而是全身心“动”起来,在玩中学、做中悟。我们设计像开“盲盒”一样的“角色任务卡”(比如在整理书包时抽到“文具医生”),设置紧张刺激的“闯关游戏”(比如蒙眼摸文具、限时打包撤离)。孩子们不再是观众,而是成为课堂的主角,在真实的角色扮演和游戏挑战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规则、理解情绪、锻炼能力,让学习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融”的维度,旨在打破课堂围墙,连接多方力量,让教育效果持续生长。课堂上,我们用“成长树”贴纸即时记录和展示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比如贴一枚“果实”代表实践了一次情绪管理妙招),看得见的激励让成就感满满。课堂外,我们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违约会有提醒,让承诺更有分量;完成“家庭任务单”还能获得像游戏成就一样的“数字勋章”,激励好习惯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融入生活日常,形成育人合力。

“趣”是起点,精准捕捉童心所向;“动”是过程,深化具身体验学习;“融”是保障,贯通多元协同生态。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推动班会课从形式走向实质,从瞬间走向恒常,真正成为滋养儿童生命成长的沃土。

(二)六步实施流程
为了让班会课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从“老师要讲什么”变成“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打造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六步实施流程”,确保班会从需求出发,在实践中深化,在生活中延续。

摸清孩子心事(需求捕捉):第一步,我们打开“魔法信箱”,让孩子们匿名投递小烦恼(比如“文具总失踪”);竖起“心情墙”,用不同颜色的“云朵表情贴纸”记录一周心情(比如贴个“生气红云”)。这样,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开心”或“不会做”,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议题,班会主题就有了真实根基。

孩子说了算(主题共创): 第二步,老师和学生一起“头脑风暴”提想法。孩子们可以提“我的书包像垃圾堆”或者“我总控制不住发脾气”。然后大家投票、甚至小小辩论一下,选出最想解决的议题。这样定下来的主题,才是孩子们真正“想上、爱上”的班会课。

把道理变好玩(情境设计):第三步,怎么教?不是干巴巴讲道理。我们会一起读有趣的绘本故事,设计闯关游戏,或者抽“任务盲盒”。比如教时间管理,就把一天24小时变成可以花的“时间金币”,开个热闹的“拍卖会”,让孩子们竞拍“看书1小时”还是“看电视1小时”,在玩中理解时间珍贵。

亲身去体验(沉浸体验): 第四步,孩子们动起来!扮演角色、小组挑战。比如在“情绪小怪兽剧场”里,孩子们分组表演遇到嘲笑或生气时该怎么办,亲身体验比听一百遍道理都管用。

进步看得见(多元评价):第五步,怎么知道学得好?不用等期末打分。课堂上,小伙伴可以马上递“点赞卡”夸夸好点子(比如“最佳冷静奖”);教室后面有棵“成长能量树”,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成功控制一次脾气),就能贴上专属小果实贴纸;攒够贴纸还能兑换小惊喜。每一步成长都清晰可见,充满动力。

好习惯带回家(长效延伸):第六步,课堂结束,成长不停步!设计“家庭魔法任务单”,比如“21天书包整理大挑战”,请爸妈一起参与;全班共同制定并签署“班级公约”(比如“睡前5分钟书包体检”),把课堂上学到的好习惯、好方法,真正变成日常生活的“自动挡”。

这六步——从“心”出发定主题、师生共创选方向、情境设计趣味化、沉浸体验深感悟、多元激励促成长、延伸实践固习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让班会课不再是孤立的40分钟,而成为点燃孩子内在动力、引导行为持续向好的成长引擎,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深度融合。
三、实践探索:六步流程分层实施案例

在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的班会课创新实践中,三个年级分层实施的特色课例形成鲜明对照:

低年级“书包整理大作战”,以游戏化策略破解习惯养成难题——通过“文具迷宫闯关”、“分类收纳PK赛”等情境,将整理技能转化为竞赛任务。学生扮演“文具医生”完成蒙眼触觉辨识挑战,“结合21天整洁星球探险”家庭打卡和睡前书包体检公约,使班级书包整洁率从32%跃升至89%,文具丢失率下降91%。

中年级“情绪小怪兽剧场”,实现情感认知具象化突破——基于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学生通过“情绪盲盒”抽取主题,演绎考试失误遭嘲笑、绰号困扰等真实场景。借助“情绪调色盘”投票评选最佳解决方案,配合“成长树果实”激励体系,使情绪冲突事件减少79%,学生原创应对手册传阅率达100%。

高年级“时间管理拍卖会”,推动能力培养实践化转型——学生将24小时转化为1440枚时间金币,竞拍学科提升包(阅读1小时=80金币)、兴趣发展包(运动1小时=120金币)。通过“拍卖师”角色扮演处理“考试突袭”突发情境,结合家庭“时间支票簿”监督机制,促使作业拖延率下降47%,自主制定计划表人数占比提升71%。

这三个梯度案例印证:当班会课以游戏化情境激活行为习惯(低年级)、具象化演绎解码情感认知(中年级)、市场化机制锤炼实践能力(高年级)时,德育才能真正融入儿童成长节律。
四、创新价值与突破

在班会课创新中,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需求捕捉更懂童心——用“友谊星星探测仪”游戏解决“害怕被孤立”的难题,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操作任务;基于“心情云朵”生成动态热力图,让每周的学生需求一目了然(如某班显示41%学生需要"被嘲笑应对"指导)。

(二)评价方式焕然一新——取代传统教师评分:用“成长树贴纸”记录每点进步(如情绪管理达标贴果实);借“点赞卡”实现同伴实时鼓励;发“电子勋章”永久保存成就(完成21天打卡获闪亮徽章)。

(三)延伸机制智慧升——家庭任务通过“数字勋章”激励,使行为养成像收集游戏成就般有趣。

这些改变让德育从“教师主观判断”走向“儿童成长可见”,从“课堂瞬间”延伸至“生活全程”。

当魔法信箱装满童真的困惑,当时间金币拍出成长的优先级,当公约铭刻少年的誓言,班会课便从说教的“会场”蜕变为生命的“田野”。“趣”以激活儿童表达,“动”以促成具身学习,“融”以贯通教育生态——这三重维度的交响,正是德育回归本真的密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Z]. 2022.

[2] 朱小蔓. 情感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 林志华. 基于儿童立场的班会课重构[J]. 教育研究, 2024(1).
       [4] 王璐. 成长树评价系统的德育价值[J]. 中国德育, 2023(12).

[5] 北京市海淀区班主任工作站. 班会课六步流程操作手册[Z]. 2024.

[6] 郑立平. 情境体验式班会设计[M].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3.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发现 | 区域 | 天下 | 访谈 | 文化 | 科技 | 图片 | 视频 | 城事

Copyright © 2018-2028 江苏源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4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  

聘书查询 | 名家查询 | 电脑版 | 移动版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