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必须深刻理解把握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将三者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推进,不断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是立国之本,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其先导性功能至关重要。优化教育体系,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素养,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则要深化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与前沿学科的协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既需要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也反过来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更是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其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比例,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在重点领域啃硬骨头,鼓励科研人员共同探索前沿不确定性技术,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成果配备专业“经纪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由“智”变“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既以目标为着眼点,又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人才是强国之基,是教育和科技的核心要素,其根本性作用不容忽视。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把教育优势、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搞“一刀切”,不论资排辈,不拘一格用人才,加快形成独特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蓄水池”,促进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有序流动,让天下英才在最匹配的岗位上创造最大价值。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完善成果激励机制。打破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探索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大张旗鼓表彰不同领域出大成果、出好成果的人才,提升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成就感、荣誉感、满足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新征程上,必须增强整体意识、系统思维、协同理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吉林省四平市委组织部 胡文彬) |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