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长治市黎城县洪井镇港东村始终将村民增收致富、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工作核心,通过扎实落实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创新发展庭院经济两大举措,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闲置资源高效利用,不仅为脱贫户、监测对象筑牢了增收防线,更让全体村民找到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为港东村乡村振兴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特色产业奖补:政策落地精准化,惠民服务暖心间 宣传解读全方位,政策知晓无死角。为让特色产业奖补政策真正走进村民心中,港东村联合县镇干部,构建“多元宣传+面对面解读”的政策传递体系。县镇村三级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微信转发政策图文链接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同时在村召开专题座谈会,将补贴对象认定标准、补贴类别划分、补贴金额计算方法及申报流程等核心内容,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逐一拆解,现场解答“哪些人能申报”、“种多少能补贴”、“怎么提交材料”等疑问,切实动员村民主动发展产业、申报奖补资金,让惠民政策从“纸上”落到“心上”。 核查帮扶精细化,应报尽报不遗漏。针对脱贫户、监测对象这一重点群体,港东村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对本村9户脱贫户、监测对象的产业规模、申报材料开展核对,确保每一份信息真实准确、每一项数据有据可查。对于申报材料不完整的农户,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一对一指导完善,从材料填写规范到佐证资料收集,全程跟踪帮扶,坚决杜绝“因材料问题错失政策红利”的情况,真正实现符合条件的农户“应报尽报”,让政策温暖直达最需要的群体。 奖补兑现实效化,产业动力再提升。经过细致摸排与精准申报,港东村成功为5户符合政策的脱贫户、监测户争取到特色产业奖补资金,合计2823元。这笔奖补资金不仅是对村民发展产业的直接支持,更打消了大家“种粮没收益”的顾虑,有效激发了全体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壮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让“靠产业增收”成为港东村村民的共识。 ![]() 规划引导先行,小庭院变身增收院。在洪井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港东村立足“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积极引导村民科学规划房前屋后空地。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组织村民代表座谈等方式,帮助大家理清“闲置空间能做什么”、“怎么规划更有效”,鼓励村民将原本杂草丛生的空院、闲置田,改造成兼具实用与收益的“菜园”、“果园”、“养殖园”。如今走进港东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蔬菜青翠、果树挂枝,曾经的“闲置地”彻底变成了“增收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种地有收益、生活有奔头”。 种养加工结合,多业态拓宽增收路。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限于种植业,港东村还鼓励村民探索加工业,让“小庭院”承载“大产业”。在村民李联方家中,每到中秋前夕,总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和面、擀皮、包馅、压模、烘烤,欢声笑语间,一个个香甜的黎城手工月饼新鲜出炉。“我今年60了,出不了远门务工,现在帮大家加工月饼,收点手工费,一个中秋就能挣1000多,还能和老邻居们凑一起唠唠家常,比闲在家里强多了!”李联方捧着刚烤好的月饼,脸上满是笑意。此外,村民李文元还在自家小院种蔬菜、院门口养鸡羊,今年仅小院收益就有7000多元,足够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花销,政府还发放了1800元以奖代补资金,让他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三、党建引领发力,庭院经济成新引擎 港东村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洪井镇党委的坚强引领。镇党委将“庭院经济”作为推动乡村增收的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以奖代补等方式,发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小型手工作坊。从庭院果蔬种植到鸡鸭养殖,从手工月饼加工到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多样化的庭院经济业态在港东村“百花齐放”。如今,庭院经济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发展的活力强了起来,为港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 |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