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 区域 天下 访谈 文化 科技 图片 视频 城事 手机版
综合

赓续“移民精神”——小记白燕湾自然村60年的历程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0-16
摘要:从淳安新安江移到武义至今已经是第60个年头了,那时我才7岁,生活苦得很,现在我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眼前一幢幢的民居和刚刚建好的24幢地基, 白燕湾自然村村民程发生高兴地说。 白手成家五十搏就小康梦,燕迁梅园瑞臻百福名声颂; 湾内子孙务记清

“从淳安新安江移到武义至今已经是第60个年头了,那时我才7岁,生活苦得很,现在我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眼前一幢幢的民居和刚刚建好的24幢地基, 白燕湾自然村村民程发生高兴地说。

白手成家五十搏就小康梦,燕迁梅园瑞臻百福名声颂;

湾内子孙务记清溪纶音史,村泽恩德再续华章万代隆。

浙江省武义县履坦镇郑村白燕湾自然村,东邻金武快速公路,雅苑小区及北缸窑村,南连高楼林立的北岭新区、莹乡路(44省道),西接150亩上新塘水库、新一中,北至金村龙、寺后村。2018年10月20日由全体村民表决,同意并入郑村,成为一个自然村。移民前的故乡属淳安县,妥桥乡。村民除了入赘的他姓外,全部姓程。

1964年12月16日,白燕湾大队从淳安新安江库区移民到武义,从此成为了武义人。在此之前的几年里,曾数次杀牛卖肉当盘缠,到安徽、杭州、开化、金华、遂昌、武义苦苦寻找安身之地。第四次来武义踏勘的代表仔细了解了水利、田畈、村庄、烧柴、离城等自然条件后认为:除烧柴、用树外其他条件都好于故村,才决意来武义。当时的集体经济只剩3头耕牛。于农历11月13日定为移民节。

人杰地灵的白燕湾人传承了祖先“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迁移到武义后,在自己家门口还是坑坑洼洼的的情况下,1965年的正月里,大队老干部程山祥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把路修到北岭洞口(属义务工,此行动连续多年),曾得到县政府的表扬。上半年靠肩挑背驮、一个早工到寺后溪挑三趟黄沙,新建了450平方的水泥晒场,下半年又建起了30立方米的水井。

1965年开始农业生产,因初到武义人生地不熟,当年粮食亩产只有256斤,社员人均口粮每日不足一斤,分红只有3角8分一天。再加上因故乡水田用的是生铁犁、木齿耙、木齿耖,而旱地用的是熟铁犁、熟铁耙,到武义新置的这些农具就根本不适用。

为稳定大局,当年年底程山祥召集老人座谈会总结经验。当初踏勘定居的程炳铨、程树金两位老人认为“只有懒人、没有懒土”。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艰苦奋斗3年,肯定会改变现状。多数老人赞成这一观点。于是发动男女劳力,连续三年途径北岭洞到县城购买粪便浇稻,集体多烧草泥灰,改造烂泥田冷水田,酸性土壤增施石灰,鼓励家庭多养猪(达到每亩一头,人均1.6头),加强田间管理。到1969年使得粮食亩产达到708斤、总产1214担,提高了近3倍。社员人均口粮从360斤增加到680斤,投售国家与集体留粮从34担增加到302担,提高近9倍。还借粮给别的移民大队,使他们度过了初到武义缺粮之难。印正了前辈所讲的“人勤地出宝、人懒地出草的农谚”而安定了人心。

大队里的老干部有远见,向私人借了1370元钱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引入城北20余个队的社员前来加工。用的柴油全凭人工挑供,全年很少停机。1966年自力更生,肩挑背驮新建粮仓五间120平方。1967年加起通往郑村、王古桥梁,结束了昔日趟水到县城的历史。新建了能盛100担的氨水池。人均收入也从1965年的31元提高到1969年的84元,从而消除部分人的动迁念头,为大家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础。

由于老前辈们的“穷则思变”精神,使得大家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引起了其他大队的羡慕。例如1969年冬,梅园大队主动提出要与白燕湾大队合并公共资产与农业生产。

1970年增加梅园大队39人,耕地100亩,柴山107亩,耕牛4头,房屋6间。两队合并后,新老社员相互尊重,同心同德,建起了猪场7间,年养猪达到57头,养兔200多只,扩种茶叶65亩。填埋、改道有血吸虫的水渠600余米,开垦新田2.8亩,平整粮田36亩。建成郑村至下泥村土公路1.8公里,扩建晒场460平方米,再建水井30立方米,植树造林260亩。

1972年,因办粮食加工厂尝到了甜头。村管委会主任程四川带头筹集资金14208元,购买了拖拉机到原口水库运土,因江西厂拖斗的撞击刹车失灵,在王宅公路上翻了车。过往行人讥笑我队“家狗叼得猪屎泡。”之后又到江西改装成油泵刹车,再到溪里、杨家、寺后拉氟石到金华,回头拉煤到燃料公司。1973年拖拉机净收入竟达7806元,占全队经济总收入的40.6%。由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又到淳安购买电器材料、架设陶器厂至麦磨山10千伏高压线路1760米,使白燕湾与王古、郑村大队成为寺后公社隔溪片首先实现电器化队。至后又实现沼气化、新建300担的氨水池。用拖拉机运氨水到宣平,换回木料建起了9间336平方的大会堂等。到1980年,人均收入达到167元,人均口粮达到800斤,集体储备粮达到770担。集体化的18年里共向国家投售商品粮6238担,每人年均有2.3担,一度成为当时的寺后公社领前队,使得队名大震,令邻居老队刮目相看。

后因受安徽分田到户传闻的影响,集体生产出工象“俘虏”,收工象“逃兵”,重担无人挑,干部讲话越来越不灵验,因而采取小段包工生产。但只图工分不讲质量,于是1981年划分为3个小组进行包干生产,这一年大家的温饱勉强维持。第二年矛盾百出,差不多出了人命,粮食亩产下降2%。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两代人“不畏艰难,不甘贫穷,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盛世,1983年大田承包到户后,大队将46间集体用房(还剩下27间集体留用)及耕牛农具全数公开竞买给农户,将所得资金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安装了“自控自来水”, 成为北岭出城喝上自来水的第一村,用补贴方式实现电视化、程控电话化村等。村民不愁吃,不愁穿,住新房,盼延年。童有所托,少有所读,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过去的“民以食为天”,转变为“民以住为先”。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白燕湾村人赓续前辈的“移民精神”,将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新建了公墓、公厕、垃圾房、八角石凉亭、仿古廊房,厂房224平方米、广场1330平方米(含健身场、篮球场),办公楼1440平方米。2015至2018年完成4口水塘的堤墈石砌和围栏工程。又新建了村标、文化墙、生态洗衣房,改建了文化礼堂……农户都建造了第二代、笫三代农居,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小汽车,甚至有的有三四辆,全村环境和生活水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村里美好的变化,白燕湾村人很感谢当初邻村的帮助。今年52岁的村民程文斌说:“虽然我是移民后出生的,但常听村里的老讲,刚刚移到武义时,王古村、郑村、下泥村、石龙头村等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帮助,给田、给山,给生产、生活用具等,使大家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年王古村赠送白燕湾柴山200亩,前几年已被国家陆续征用,其得到的征用费全数归白燕湾村,没有听到王古村民有一句怨言。这种慷慨解囊的高贵精神载入了我村村志,永世相传。”

白燕湾村移居武义60年的巨变,是新安江水库24个村、近4000人移居武义的缩影。当年新安江水库移民从移居武义的那一刻起,就不畏艰难,不甘贫穷,抢抓机遇,敢为人先,靠白手起家创新业,硬是把一个个贫穷落后的移民村打造成富足村。现在,白燕湾自然村村民又投入了更加美好的有机新农村建设中。(王东方)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发现 | 区域 | 天下 | 访谈 | 文化 | 科技 | 图片 | 视频 | 城事

Copyright © 2018-2023 江苏源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4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  

聘书查询 | 名家查询 | 电脑版 | 移动版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