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华在线网综合 • 正文

云南临沧永德班卡乡:党建架起“桥梁” 非遗引来“活水”

发布时间:  人气: 次  作者:张亚军

清晨的班卡乡中心完小校园里,本土民间艺人李小中轻轻拨动三弦,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目光紧盯着他的指尖。窗外,芦笙的清越与笛声的悠扬此起彼伏,三种古老音色在晨光中交织,奏响了非遗传承的新乐章。而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还鲜见于校园。随着时代变迁,班卡乡掌握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三弦制作、芦笙吹奏等工艺面临断代危机。针对这一困境,乡党委将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推出“党建+文化传承+产教融合”模式,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班卡乡将永德传统打歌、三弦弹奏、芦笙制作、民歌传唱等非遗技艺纳入全乡7所中小学日常教学,邀请李小中这样的本土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手把手”传授。曾经仅在节庆时亮相的传统艺术,如今成为校园里的“常规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学打歌、做芦笙,非遗文化正从“课外兴趣”变成“必修素养”。“祖辈留下的智慧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李小中的话,道出了老艺人的共同心声。为给传承搭建更坚实平台,乡党委计划新建7个传习所、2个非遗工坊,让非遗在校园里“扎深根”。
在松坡村骂榴寨自然村,党员莽秀美和姐妹们正围在自家庭院里造纸: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一道道古法工序在指尖流转。“过去构树只能做篱笆,现在成了‘发财树’。”莽秀美笑着说。在她的带动下,全村6户造纸作坊年增收达36万元,古法造纸从“老手艺”变成了“致富技”。
放牛场村冷水箐的传统火腿制作传承人李光平,不仅将祖传腌制秘方无偿传授给乡邻,还建成了可容纳万支火腿的标准化晾晒厂,年均增收8万余元。在他的引领下,周边村民建成6家晾晒厂,年挂火腿超3万支,实现了从“养一头猪”到“产一支火腿”的价值跨越。
 
班卡村老街子组的“鼎石豆腐”传承人李双梅,每日在作坊里悉心传授制作技艺。“要让百年工艺传下去,更要让大家靠手艺赚钱。”如今,400余名学员掌握了这项技艺,有的开起了豆腐店,有的做起了电商,非遗成了他们的“增收密码”。
 
 夜幕降临,班卡乡的篝火熊熊燃烧,村民们围成圆圈尽情打歌。传统曲调中巧妙融入现代节奏,年轻人们跟着旋律起舞,笑声与歌声回荡在夜空。曾经仅在婚丧嫁娶时表演的打歌,如今成了每周的“固定节目”,传统文化正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传承既要守住‘老根’,更要开出‘新花’。”乡党委副书记段哲表示,通过党组织统筹,三弦、芦笙、笛子等传统乐器制作产业正朝着年产值百万元目标迈进,“班卡非遗”品牌越叫越响。
 
从校园课堂到农家院落,从古老技艺到现代产业,班卡乡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推动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那些承载着祖辈智慧的三弦、古法纸、鼎石豆腐,正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双手,讲述着新时代非遗的动人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张亚军 张语嫣)
‍编辑:张红飞
责编:司孟奇
值班:张亚军
审核:黄平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聘书查询   |   名家查询

苏ICP备18053781号-4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

Copyright © 2018-2028 新华在线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