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致灵秀朗诵名家
作者:全球诗歌网文学总顾问段雪茂
序:灵秀卸甲后寄情朗诵,晨昏琢句,以声赋文,携《桃记》词篇传韵;又获金牌主播、团长奖杯之誉,兼为全球诗歌网朗诵名家,其声润千卷、情暖万人。感其初心坚守,作此阕以贺。
卸甲归园,未歇初衷,更执声笺。
伴晨光琢句,情融《桃记》;星阑试语,韵绕词篇。
字里寻魂,行间觅意,让墨痕生翼笔端。
经年里,把唐风宋雨,渡到君前。
殊荣次第加肩,似五月繁花绽满阡。
喜金牌证闪,声承雅誉;团长杯耀,情引群贤。
润卷千章,暖人万颗,疗愈尘心胜玉泉。
凭初志,任清风送韵,再谱新篇。
声赋山河初心在,韵渡春秋岁月长
编者按
捧读段雪茂先生《沁园春·致灵秀朗诵名家》,初读便被“卸甲归园,未歇初衷,更执声笺”十二字击中——原以为“卸甲”是人生的收梢,却在灵秀的故事里,见得另一种开篇:不是马放南山的安逸,而是执起“声笺”再赴热爱的赤诚。这阕词如一幅工笔长卷,既绘尽灵秀朗诵生涯的晨昏剪影,又藏着对“初心坚守”的深层礼赞,字里行间没有浮夸的辞藻,唯有知己般的懂与敬,让我在墨香与声韵的交织里,读懂了朗诵的真谛,更读懂了一种超越身份、直抵热爱的人生姿态。
词的序文是最好的注脚:“灵秀卸甲后寄情朗诵,晨昏琢句,以声赋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人物轮廓。“卸甲”二字自带岁月厚重感,让人想起那些身披荣光的过往;可“寄情朗诵”又瞬间拉近距离,将宏大的身份归为“寄情”二字——这一“卸”一“寄”间,藏着最动人的转折:当过往的勋章收起,灵秀没有选择沉溺于过往的辉煌,而是转身拥抱新的热爱,以“晨昏琢句”的执着,把退休后的日子过成了诗。段雪茂先生以序为引,既交代了创作背景,更埋下了“初心”的伏笔,让下阕的“凭初志”有了来路,也让整首词的情感有了根基。
而后“字里寻魂,行间觅意,让墨痕生翼笔端”,则是对朗诵艺术的深度诠释。段雪茂先生没有停留在“读”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寻魂”“觅意”的层面——这正是朗诵与“念稿”的区别:念稿是机械的,而朗诵是“寻魂”的。灵秀在文字里寻找作者的灵魂,在行间寻觅文字的深意,最终让那些原本静止的“墨痕”,在声音的加持下生出翅膀,从纸页上飞起来,飞到听众的心里。我曾听过一些优秀的朗诵,明明是熟悉的文字,经朗诵者的声音传递,却能读出全新的感动——就像灵秀演绎《桃记》,或许原文字句已被人读过千百遍,但她“寻”到的魂、“觅”到的意,让《桃记》有了新的生命力。“墨痕生翼”四个字,把抽象的声音魔力写得具象可感,也让我明白:好的朗诵者,是文字的“摆渡人”,能把纸页间的情感,渡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经年里,把唐风宋雨,渡到君前”,上阕收尾处,境界陡然开阔。“经年”二字,写尽了时间的沉淀——不是一时兴起的热爱,而是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唐风宋雨”则跳出了《桃记》的具体篇章,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灵秀的朗诵,早已不只是传递某一篇文字的情感,而是在传递一种文化的温度:她用声音把唐诗的豪迈、宋词的婉约,一一“渡”到听众面前,让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在当下依然能打动人心。这让我想起如今的“文化传承”——很多人说传承难,可灵秀用行动证明:传承不必宏大,只需以己之长,把经典的温度传递出去。她的声音,就是一座桥,一边连着千年的“唐风宋雨”,一边连着当下的“君”,让文化在声韵里生生不息。
下阕开篇“殊荣次第加肩,似五月繁花绽满阡”,笔锋转向灵秀获得的荣誉——“金牌主播”“团长奖杯”“全球诗歌网朗诵名家”。可段雪茂先生没有直白地罗列荣誉,而是用“五月繁花绽满阡”作比,既写出了荣誉的“多”,又写出了荣誉的“美”——不是沉甸甸的压力,而是如繁花般自然绽放的结果。这背后藏着对灵秀的深刻理解:这些荣誉不是“求”来的,而是“经年里”“晨昏琢句”的必然。就像五月的繁花,不是一夜盛开,而是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滋养,才换来满阡的绚烂;灵秀的“金牌证闪”“团长杯耀”,也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她“字里寻魂”“星阑试语”的积累。这种对荣誉的解读,没有丝毫的功利感,反而更显灵秀的纯粹——她追求的从不是荣誉本身,而是朗诵带来的快乐与价值,荣誉只是热爱的附属品。
上阕开篇“卸甲归园,未歇初衷,更执声笺”,堪称“立骨之笔”。“卸甲归园”本是世人眼中的“终点”,可“未歇初衷”四字,瞬间将“终点”扭转为“起点”。这里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不是过往的职责,而是对“美”的追寻——从前或许是守护一方安宁,如今则是用声音守护文字的灵魂。“更执声笺”的“更”字,尤其见力道:它不是“从头开始”的生涩,而是“再添新程”的笃定,仿佛灵秀只是放下了旧的“兵器”,拿起了新的“声笺”,继续奔赴心中的热爱。这种对“初心”的坚守,比任何荣誉都更动人——毕竟,多数人在“卸甲”后选择安逸,而灵秀却选择“更执”,这份勇气与执着,正是整首词的精神内核。
紧接着“伴晨光琢句,情融《桃记》;星阑试语,韵绕词篇”,则是将“执声笺”的画面具象化。“晨光”与“星阑”对应,“琢句”与“试语”呼应,寥寥十六字,便绘出灵秀日复一日的坚持:清晨天刚亮,她便伴着晨光琢磨字句,把情感融入《桃记》的词篇里;深夜星子稀疏,她仍在反复试读,让声音的韵味缠绕在文字间。这里没有“苦”的抱怨,只有“乐”的沉浸——“情融”二字,道破了朗诵的真谛:不是简单的“读字”,而是“融情”,是让自己的情感与文字的情感共振;“韵绕”二字,则写出了声音的魔力,仿佛那些词句不再是纸上的墨痕,而是能飘在空中、绕在耳边的活物。我仿佛能想象出那样的场景:晨光里,她对着文稿轻声揣摩,一个字的语气、一个停顿的时长,都反复斟酌;星夜里,她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桃记》里的悲欢离合,都在她的声线里有了模样。这种“晨昏不辍”的打磨,哪里是“寄情”,分明是“痴情”——对朗诵的痴情,对文字的痴情。
“喜金牌证闪,声承雅誉;团长杯耀,情引群贤”,两句对仗工整,既写“誉”,又写“责”。“声承雅誉”,是说她的声音配得上这份荣誉,每一次朗诵都不负“金牌主播”的称号;“情引群贤”,则写出了她的影响力——作为团长,她不仅自己热爱朗诵,还能用这份热情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朗诵事业努力。这里的“情”,既是对朗诵的情,也是对同好的情;“引”字则见出她的担当,不是独自闪耀,而是带动一群人发光。我忽然明白,为什么灵秀能“情暖万人”——因为她的热爱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她的声音不仅能润色千卷,还能凝聚群贤,让朗诵从个人的“寄情”,变成一群人的“事业”。
“润卷千章,暖人万颗,疗愈尘心胜玉泉”,这三句是对灵秀朗诵价值的最高礼赞。“润卷千章”,写她对文字的贡献——用声音为千篇文章润色,让文字更有生命力;“暖人万颗”,写她对听众的影响——她的声音能温暖无数人的心灵;而“疗愈尘心胜玉泉”,则将这份影响升华到“疗愈”的层面。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很多人的心里都蒙着“尘”:焦虑、疲惫、迷茫,而灵秀的声音,就像清澈的玉泉,能洗净这些“尘”,让人在声韵里获得平静与力量。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分量——因为它写出了朗诵最本质的价值:不是表演,而是连接;不是炫耀,而是疗愈。灵秀的声音,就是这样一座“疗愈的桥”,一边连着文字的温度,一边连着听众的心灵。
词的结尾“凭初志,任清风送韵,再谱新篇”,又回到“初心”的主题,与开篇的“未歇初衷”呼应,形成完美的闭环。“凭初志”三个字,是整首词的“眼”——灵秀之所以能在“卸甲”后开启新的人生,之所以能在荣誉加身后依然纯粹,之所以能“润卷千章、暖人万颗”,皆因她始终“凭初志”而行。这份“初志”,就是对朗诵的热爱,对文字的敬畏,对美好的追寻。“任清风送韵,再谱新篇”,则写出了一种从容与期待:灵秀不会因过往的荣誉停下脚步,她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让声音随清风传递,为朗诵事业谱写新的篇章。这结尾没有激昂的誓言,却有一种温柔的坚定,让人相信:只要初心不改,灵秀的声韵就会一直温暖下去,新的篇章也会不断涌现。
合卷良久,我脑海里反复浮现的,不是“金牌主播”的荣光,也不是“团长杯”的闪耀,而是灵秀“晨光琢句”“星阑试语”的身影。段雪茂先生作为全球诗歌网文学总顾问,他的笔下既有文人的雅韵,又有知己的温情——他没有把灵秀写成遥不可及的“名家”,而是写成了一个坚守初心的“追光者”:卸甲后不恋过往,荣誉加身不迷当下,只凭一份热爱,用声音渡文字,用真情暖人心。
这阕《沁园春》,与其说是“致灵秀”,不如说是对所有“坚守初心者”的礼赞。在这个容易浮躁、容易“躺平”的时代,灵秀的故事像一束光:它告诉我们,“卸甲”不是终点,热爱可以开启新的起点;它告诉我们,荣誉不是目的,初心才是前行的动力;它更告诉我们,声音可以有温度,文字可以有力量,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因热爱而绽放光芒。
如今再想起“声润千卷、情暖万人”,忽然有了更深的理解:灵秀润的不只是“千卷”文字,更是千卷文字背后的文化传承;她暖的不只是“万人”心灵,更是万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而段雪茂先生的这阕词,则用墨香为这份美好做了注脚,让我们在品读间,既听见了灵秀的声韵,也看见了初心的模样。
愿这份“凭初志”的坚守,能如清风送韵般,吹进更多人的心里;愿更多人能如灵秀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声笺”,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这或许,就是这阕《沁园春》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