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华在线网综合 • 正文

回忆康山大堤抢险

发布时间:  人气: 次  作者:艾利圣

康山大堤记忆:“人在堤在”的九八抗洪坚守

 (雪松撰文)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之际,秋阳洒满鄱阳湖岸的康山大堤,堤坡新草尚留几分绿意。余干县四位鬓发斑白的老人——瑞洪镇原水利站站长程金寿、梅溪乡原水利站站长艾利圣、东源乡原水利站站长吴新来、大塘乡原水利站站长吴强光,在新瑞洪镇水管站站长吴学斌的引领下,缓步走向建设中的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余干康山大堤蓄洪闸工地。老人们怀揣着泛黄的1998年防汛日志,这本陪伴数十年水利生涯的珍贵记录,与远处轰鸣的塔吊、钢筋水泥桥架及十余座初具雏形的钢铁闸门,悄然呼应。

 

一、二十八载变迁:堤岸换新颜,记忆永鲜活

 

二十八载时光匆匆,堤岸风貌与人物容颜虽改,抗洪记忆却深深镌刻于心。当年扛着沙袋在洪水中奔波的青壮年,如今需扶栏慢行;曾经被洪水浸泡得发白、坑洼不平的沙土堤岸,现已铺就全新沥青公路,两旁太阳灯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时光带走了青涩,却带不走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浊浪拍堤的深夜、手挽手筑起的血肉人墙、震彻堤岸的“人在堤在”呐喊,依旧清晰如昨。

 

这座蓄洪闸不仅是国家水利重点工程,更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关键阀门”——当预报湖口水位达到22.50米(吴淞高程)且持续上涨时,它将承接15.7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相当于110个西湖的水量),为长江上游及江西科学分流、减轻防洪压力。工程总投资12.075亿元,自2023510日开工以来已初见雏形,计划20262月完工,届时将成为守护沿堤百姓的“钢铁屏障”。

 

站在工地观景台上,闸墩的微凉触感瞬间将艾利圣的思绪拉回1998年那个危机四伏的夏天。他触摸着刚浇筑完成的闸墩,指尖凉意勾起深埋的记忆:“1998年夏天,这里的大堤顶面还是坑洼路面,浪头能翻过堤顶,随时可能出现险情,是无数干群用手、用肩膀、用命守住了家园。”

 

二、九八抗洪夜:0.03米的生死防线,血肉之躯筑屏障

 

1998年的鄱阳湖,雨水如断线珍珠般连下四十余天。730日深夜,梅溪乡莲池驾湖防洪堤的警报声骤然划破夜空——三处洪浪漫过堤顶,冲开近10米宽的溃口,浑浊洪水裹挟泥沙,直涌民房、漫向农田。彼时堤上水位飙至22.47米,距蓄洪警戒线仅差0.03米。这0.03米的距离,连着343.4平方公里的家园、8.57万百姓的房屋,以及15万亩长势正旺的稻田,一旦失守,便是灭顶之灾。

 

“党员干部跟我上!”时任余干县计生委主任、康山大堤指挥部成员的吴超伯,与时任梅溪乡人武部长陈前辉,率先扛起沙袋冲向溃口。月光下,他们的身影格外挺拔:深蓝色衬衫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裤脚卷至膝盖,小腿满是泥浆与划痕。当时每位水利干部需负责78公里堤段的险情排查,同时协助乡镇党政负责人制定重大险情处置方案、拟定关键节点指挥策略。艾利圣回忆,吴超伯的责任区是最险要的地段,每次抢险他都冲在最前、来得最早、睡得最晚,常常刚处理完一处险情,又攥着手电筒奔向另一处险点,“他总说人在堤在,这句话我们记了二十八年”。

 

常规抢险手段在极端险情前屡屡受挫。那天夜里,打土袋丁桩的办法在狂风巨浪中接连失效。眼看洪水即将漫过堤顶,吴超伯振臂高呼:“手拉手,跟我上,筑人墙!”三十余名党员干部、村民立刻跃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手臂紧扣手臂,在溃口前筑起一道血肉防线。防线之后,是全民动员的抗洪水潮:老人颤巍巍递土袋,妇女肩扛谷包往返,孩子提着水壶穿梭,就连村里的老人也拄着拐杖帮忙清点抗洪物资。不少人在洪水里泡了五六个小时,嘴唇冻得发紫,脚被石子划破流血也浑然不觉,直至深夜零时,三处溃口终于被牢牢堵住。

 

三、轻伤不下火线:8针缝合伤,难挡守堤心

 

险情并未就此消散。在另一处旧砖房废墟旁抢险时,溃口处墙体突然轰然倒塌,吴超伯躲闪不及,被砖块击中头部,鲜血瞬间染红衣领,他晃了晃身体便栽进洪水里。身旁干群急忙将他抬上岸,连夜送往县城医院。凌晨240分,医生为他缝合8针,反复叮嘱“必须卧床休息,绝不可再上堤参战”。

 

但对吴超伯而言,大堤安危远重于个人伤情。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堤怎么样了?我明天还得上去。”见医生坚决反对,他急得坐起身:“这点伤不算啥!包成这样,群众看到会担心我的伤情。”最终,医生拗不过他,只好改用手掌大的药膏覆盖伤口。

 

天刚蒙蒙亮,吴超伯就悄悄溜出医院,顶着简单包扎的伤口回到大堤。当时他因严重鼻窦炎鼻腔不断流浓血,头部伤口一动就扯得生疼,却仍拄着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排查险段。艾利圣记得,第二天清晨在堤上遇见他时,看到他卷起的裤腿下,两腿青一块紫一块,脚底板和脚趾因长期泡在洪水里溃烂流脓,“我们劝他歇会儿,他却摇头说多排查一段,群众就多一分安全”。

 

四、榜样的力量:一腔赤诚映初心,一片坚守聚千力

 

吴超伯的坚守,是刺破洪灾阴霾的一束光,更是点燃全民抗灾热情的一把火。他带伤巡堤的身影、“人在堤在”的呐喊,像无声的号角,让无数人自发奔向大堤:年过六旬的老党员,肩膀磨出血泡仍坚持扛沙袋,粗布毛巾垫了一层又一层;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建“青年突击队”,哪里险情最急就往哪里冲,有人连续三天两夜没合眼,靠凉水就着馒头充饥;梅溪乡的民兵与妇女们凑钱买米买面,凌晨三点就支起灶台生火,木桶挑着热粥、馒头穿梭在抢险队伍中;刚放暑假的孩子也提着小水桶、握着小铁锹,跟在大人身后铲土、递工具,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

 

那段日子里,康山大堤上没有旁观者。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每一声“加把劲”都饱含决心,每一趟往返都藏着牵挂,15万亩稻田里摇曳的稻穗,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无数人用血肉与信念护住的“家园根脉”。

 

五、荣誉加身不骄,功成之后仍为民

 

87日,《江西人口报》头版头条以《勇哉,吴超伯》报道他的事迹;省报短评《危难之处显英雄》称赞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省计生委不仅发来慰问电,更号召全省计生系统学习他“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

 

面对荣誉与关怀,吴超伯始终将“一线”放在首位。当省计生委送来1200元慰问金与火腿肠、饼干等慰问品时,他婉拒道:“这些该给一线官兵和群众,他们比我更辛苦。”他当即以县计生委名义,将慰问金全部捐给县民政局赈灾服务中心,慰问品则交给康山大堤指挥部,逐一分发给坚守的战士。814日,《江西人口报》再次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大堤上的无私者”;820日,《中国人口报》更以“大堤之魂”为喻,赞誉他的坚守。

 

在历时80多天的抗洪斗争中,吴超伯体重减轻十几斤,脸上晒脱了皮、长满痱子,几次在指挥部晕倒。县计生委副主任洪战强多次想顶替他,让他住院休息,都被他拒绝:“你手上的工作更重,这里的险段我熟,还能顶得住。对了,我受伤的事,别告诉我家里人,免得他们担心。”

 

即便抗洪胜利,他也始终保持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清醒。中央电视台“中国人口专题”想采访他,全国抗洪英模表彰会向他发出邀请,县文化馆请他在赈灾义演晚会上亮相,他都一一谢绝:“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是整天夜以继日坚守在大堤上的党员群众和第一线的部队官兵。”

 

六、精神代代传:课堂讲英雄,重建暖民心

 

吴超伯的故事,成了激励后辈的精神教材。梅溪乡初级中学原副校长张义群,把他的事迹搬进了91日的开学课堂。给学生宣讲抗洪精神时,他讲述着那个顶着伤口守大堤、捐出慰问金的“吴伯伯”,不少学生听得热泪盈眶,悄悄在日记本上写下:“长大要像吴伯伯一样,做守护家园的英雄。”

 

洪水退去后,吴超伯又马不停蹄投入灾后重建。19981015日,他驱车走访六个乡,一边与地方党政领导调研,一边查看灾后重建情况。在政策与民生的平衡点上,他始终向困难群众倾斜。当得知灾民邹节汉家有四个已成家的儿子,却挤在被洪水浸泡、墙体开裂的三间小屋里,而村委会因指标有限仅上报了一栋灾房重建计划时,他立刻找到乡移民建镇工作负责人:“政策要尽量往困难群众身上靠,邹家这样的情况更需要帮助。”回到县里后,他还多次致电梅溪乡移民建镇办跟进落实,直到邹家四栋新房破土动工,才松了口气。

 

七、今昔相望:钢铁闸守护,精神照前路

 

如今,站在即将建成的蓄洪闸前,四位老站长与吴学斌站长沉默良久——他们心中更怀念已故的张明文、游仁奀、张光华三位老水利干部,那些年一同在康山大堤、信瑞联圩奋斗的身影,仍是心中最亮的光。

 

二十八年时光流转,守护家园的方式在变,但“守堤护民”的信念始终未变。当年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家园,如今有了更坚固的“铠甲”;当年在洪水中传递的信念,如今已化作新一代水利人肩上的责任。远处鄱阳湖水波平静,近处蓄洪闸钢筋如巨龙蜿蜒,守护着堤内343.4平方公里土地、8.57万百姓房屋,以及15万亩年年丰收的稻田。此时艾利圣掏出泛黄的防汛日志,指着上面吴超伯的名字,轻声说:“他就像这大堤上的一盏灯,不管过去多少年,永远照着我们往前走。”

 

风拂堤岸,携着鄱阳湖的湿润气息,诉说着那段并肩作战的抗洪时光,也诉说着无数英雄用坚守书写的“家园故事”——那些刻在时光里的感动,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

 

今以诗为赞

 

鄱水滔奔意难休,狂澜欲覆万家畴。

千军赴险堤头立,百吏冲锋浪里浮。

土袋堆成拦水障,人墙筑就护乡湫。

荣光虽去二八载,此志恒铭忆故丘。

 

作者简介

 

艾利圣(字雪松)江西余干人。1958年生,退休后为江西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其作品在《诗国江西》《田园赣韵》《广西诗词》《上海诗词》《中华诗联》《中华诗词》《中国词网》等多家宣传媒体发表过个人诗作和专辑。20243月获中华诗联讲学堂《诗田采玉》第一名。现被骋为《中华诗联》讲学堂副校长,上海《古韵今吟》执行副主编。

 

(整稿:艾利圣;组稿:程金寿、吴新来、吴强光、吴学斌;二〇二五年国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聘书查询   |   名家查询

苏ICP备18053781号-4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

Copyright © 2018-2028 新华在线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