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的篆刻家潘宏伟先生多次跟我说起,说他们村九松阁民宿附近有一座山叫“饭甑坛”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适合于看云海、拍云海。
终于经不住想看美景的诱惑,国庆后的一个周末,携夫人夜宿九松阁民宿。想不到在没看到“饭甑坛”风景之前,我已被九松阁的风景所吸引。 民宿后面是一座高山,放眼望去九棵松树高大挺拔,其中一棵虽已断了半截,但松针叶仍然绿意浓浓,枫树叶黄、竹林摇曳,云雾缭绕,如一幅彩色山水画卷。民宿老板陶曹伟说,“九松阁”的名字就取之于这九棵松树。 站在民宿后面的阳台,便可看到“饭甑坛”,是一块高高直立的山峰。山脚与民宿之间隔着一条“后门溪”,溪水清澈,鱼儿和群鸭游弋期间。站在民宿的四楼阳台上,朝着陶村方向,整个陶村尽收眼底,往右望去,延福塔巍然挺立……。
次日6点钟,潘宏伟夫妇带上我,驱车沿着崎岖的村路约10多分钟便到达一个叫锦后的山村。下车往下看但见山峰连绵起伏,秋日层林尽染的大山、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周围的山谷之中浓厚的云雾,或漂流,或停滞,时而散开来,脚下的山峰隐现;时而云雾聚集起来,不见群山;有时又会出现一些美丽壮观又叫不出名的图案来,美不胜收,如仙境一般,惊艳游客。 稍许,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游客以为云雾会散开来,却不知云雾越聚越多,霞光尽收,几米之外不见人影,红日也成了“月亮”。潘宏伟先生介绍,若大雨过后云雾群山会更加漂亮。等到云雾散开,山下的陶村、泽村,甚至离此10多里路的柳城畲族镇城区都能看得到。不过当日,等到10点多钟,云雾都还没有散开,因赶时间只能遗憾地离开。
过锦后村,往村后的山上走,则不见云雾,“饭甑坛”山峰挺拔而出,四面绝壁,平地拔起,高达百余米,势如天外飞来。山峰下一口山塘水库亦如从天而来,“饭甑坛”及周边的景色倒影在水库中美如画。绿的、黄的、红的,色彩分明,层林尽染,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发到朋友圈。 据光绪四年修编《宣平县志》载,饭甑坛,是延福寺的六景之一,位于武义县城西南30公里外,海拔高达800米。是宣平桃溪的“父亲山”,据说桃溪人外出看不到饭甑坛,就觉得自己已经远离故土,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止不住会落泪。潘宏伟介绍说,他曾多次爬“饭甑坛”峰顶,石壁上产有石蚕、铜兰、铁兰等名贵药材,栖有松鼠、鹞鹰、山蛙等动物,上去还行,下来有些危险,他邀我一道上去看看。但见壁立陡峭,不免胆怯,未敢去爬。
位于九松阁民宿对面的浙中古镇桃溪,因“有桃千树而得名”,镇所在地陶村,是武义县现今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古建筑历来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延福寺(原名福田寺)闻名遐迩。1934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夫妇曾前来考察。他们在寺中测量绘图数日,得出“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并在《营造法式注释》和《中国建筑史》中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还附有当年的测图和照片。1960年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的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带领学生对延福寺做了全面的测绘,著有《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一文,对寺院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结构等做了透彻致密的分析,并被翻译成日文和英文,为海外研究中国建筑的人士所青睐,同年延福寺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罗哲文、祁英涛、杨力、梁超、陈文锦、吕济民、谢辰生、包弼德等学者专家先后前往该寺考察或指导维修工作。 陶村还有很多明清古民居,气势非凡,而且相当精美。走过陶村东西二溪上的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眼前出现石门、灰砖粉墙、造型宏阔的古屋、祠堂等。在后山脚、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两旁,共有六七十座古建筑,而且,几乎每一幢古建筑与陶渊明都有一些渊源,随着近几年的开发,陶村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看到商机的陶曹伟于2016年建起了这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民宿。“九松阁”民宿前的公路是武义县城到宣平柳城一带、牛头山的必经之路,加上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延福寺的修缮,前来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20个房间每天基本客满。而民宿里所用的蔬菜、猪肉、鱼、豆制品等食材都是从当地或附近村民手中购买。
经过3多年时间的努力,现“九松阁”成为了颇有名气的民宿,除了武义及周边县市的顾客,也吸引了不少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顾客前来住宿、就餐、休闲,有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个把月时间。隔三差五有同学会、婚庆,一些协会的活动等在这里举行。(王东方) |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