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笔者打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弟弟王永华电话,询问坐落于浙江省武义县“江南版布达拉宫”上黄村大毛山顶边界层顶生态环境前沿观测站建设情况。王永华告诉说,观测站快建好了。笔者表示将利用周末上山看看矗立海拔1100多米群山之巅的观测站,王永华当天刚好有事,就叫上黄村文书王建民陪我们进村上山。柳城发展联盟乌漱村和东西村党支部书记是爱好文学的老相识,笔者把他俩也叫上。
从柳城到上黄村,走公路有近20公里路程,走上黄乌漱岭古道也有30多华里山路。沿上松线省道往原竹客乡方向行驶,西溪东溪合流成汇入八百里瓯江的宣平溪,十里荷花种植代表村庄祝村、新荷、江下、冰坛等新莲开得正艳。驱车离开上松线往西南山弄拐入原竹客乡和新塘乡地界,那九曲十八弯山弄地貌生理颇像早年武义人出门干活携带装有干粮饭菜的“井包袋”,而上黄村就在这“井包袋”袋底。我们行进躺平的“井包袋”里,感觉这小布袋与大山一样连绵逶迤。原新塘乡只有5个行政村2000多人口,被人称为“武义的西藏”。进入老新塘峡谷山弄清澈溪涧在鹅卵石起伏凹凸中流金淌银,山风习习吹送仿佛进入远离酷暑的清凉世界。终于到了上黄村口,我们不能进村,应沿西南盘山公路绕行近7公里盘旋到观测站所在的大毛山尖。盘山公路没有硬化,是条沙石路,属观测站配套建设,由县交投公司施工修建,如果没上过青藏高原的人,车行盘山公路就如同人生首次上了大山高原。从车窗看出去,七弯八绕仿佛盘旋在群山之颠,每个方向看出去都是峰峦起伏的大山,一座座云海山峰像刚出锅的“粽子”,而盘山公路是捆扎又解开山峰的飘带。快看见大毛山尖的观测站了,大毛尖在群山之间真有“王者”风范,辽阔蔚蓝视野汇聚遂昌、松阳、武义的山群,往直线距离9公里海拔1560米的牛头山方向望去,还可以看见金华市婺城区的山群皱褶缝隙。置身山顶,我们都是出没苍穹白云的鸟,而一个个小村庄像鸟巢低伏安插在大山起伏的谷底,在大山的脚趾缝里出没。 ![]()
终于下车见到大毛尖的全国首个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了,施工单位浙江金顶建筑有限公司正在做建筑体的扫尾完善工作。这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武义县政府的合作项目,项目严格按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规划设计推进,建成全国首个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及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野外高山平台,并支撑制定表征优秀生态文明的环境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最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生态环境背景监测站。正在观测站施工现场监管的中科院派遣站长刘兰忠告诉记者,观测站小高楼2020年10月启动建设,今年8月将竣工装置中国一流的仪器设备,到时除常规值班,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将组织博士生以上20位科学家团队经常到站投入数据采集和科学研究,观测站监测生态环境大气质量不仅代表武义和浙江,将代表华东和中国东部用科学数据说话。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对上黄村大毛山观测站选址非常满意。刘站长对记者说,七八月正是江南的酷暑季节,一般工地施工劳作都大汗淋漓全身湿透,但在大毛山顶施工清风习习爽快无比。
笔者在武义二中教书时即知道上黄村,上黄村写出长篇小说《回归》的毛山子是资深文友,但7月18日零距离撩开上黄大气观测站神秘面纱,是记者首次登顶传说中的大毛山尖,有感悟也有激动,回转就在微信发了几张图片写了几句话,结果被王金南院士看见了。王院士针对观测站功能在微信中补充说:“还可以测碳通量,与浙大观测站一起测定碳汇林。”中科院物理所对该项目考察论证非常严谨慎重,2016年4月,时任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总工程师的王金南,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蒋士成、段宁和县领导专门到上黄村等地考察,大家对烟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的原生态中国传统村落上黄村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现在“梦想”如群山之巅的太阳光束照见了现实。(文:鄢子和 摄影:吴维康) |

手机版









